溫州有“中國鞋都”之稱,全市正常納稅的鞋企超過2700家,康奈、奧康、紅蜻蜓等一批知名鞋企均在其中。然而,一年半前的那場借貸風波,讓溫州鞋企成為了重災區。溫州中小鞋企的現狀,無疑是映射“溫州金改”成效的一面鏡子。
鞋企老板重回主業
從溫州金改廣場出發,沿著甌江西行半小時車程,進入了溫州鹿城工業園區——中國鞋都。記者抵達園區正值晌午,鞋廠員工從小巷里蜂擁而出,街邊的小吃店生意火爆,整個園區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然而就在去年中期,溫州市鞋革協會曾披露,受全球經濟復蘇放緩、內外銷萎靡不振、中小企業融資難等多重不利因素影響,在有納稅記錄的2700多家溫州鞋企中,約有800家企業因生意慘淡而處于停產和半停產狀態。
“一雙鞋子的利潤也就10來塊,與樓市、做‘老高’(放高利貸)相比,傳統鞋企毫無吸引力,所以沒有老板愿意把精力放在做企業上。”回想昔日鞋都的往事,溫州蒙拉妮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國宏記憶猶新。
據了解,在危機爆發前,投資地產、放高利貸,是溫州很多鞋企老板的投資路徑,但鞋企作為傳統企業,一般很難獲得銀行支持,所以只能通過民間借貸、或高利貸來解決融資難題,而“擴大規模、科研”往往是融資的幌子。
“鞋企雖然利潤薄,但過過日子還是可以的。就是因為相互擔保,一家大企業倒閉了,牽出了背后的一大片。”對于目前盛行的互保型融資模式,鄭國宏頗為不滿。而他本人則因為從2004年開始專注于“連幫注塑”科研,僥幸逃脫了一場災難。用他的話說:“實在是研發投入太多,沒有剩余資金搞其他投資。”
溫州鞋革協會會長謝榕芳對記者稱,借貸危機爆發后,溫州鞋企老板逐漸務實起來,愿意專心致志地做實業了。例如,在廣告投入方面,以前都是隨便登一下,現在會認真去考慮受眾、考慮需求、考慮效果。
據悉,受溫州市政府特別批示,溫州鞋革協會擬合伙設立自己的小額貸款公司。鄭國宏的8年科研投入也贏得銀行的關注,他去年年底花費了4500萬元建設新廠房,30%的資金是從銀行獲得的融資。
溫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統計,今年前兩個月,溫州市鞋類產品出口共計1.05億雙、5.94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了28.5%和38.4%,創下歷史新高。“現在看來,溫州鞋業今年形勢會比去年好轉,很多企業的訂單已經排到8、9月,甚至10月了。”謝榕芳稱。
- 上一頁
- 1
- 2
-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