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突破6.50,至6.4990元,再創匯改以來新高。這對依賴于外貿的中國民營鞋服業敲響了警鐘。
4月,人民幣升值突然加速。4月19個交易日累計升幅已達0.82%,其中(文章來源本站)14個交易日創下匯改以來的新高。2011年,人民幣對美元已升值約1.9%。預計全年,人民幣對美元升值3.1%。此前有人測算,人民幣升值一個百分點,外貿企業的利潤至少要下滑3個百分點。以此類推,今年以來,鞋服業的外貿企業利潤已下滑了近6個百分點。
人民幣升值,是導致中國制造成本上漲的直接的原因。有媒體稱,許多外貿鞋服業只能靠出口退稅維持一些利潤。25日,商務部財務司處長袁曉明公開表示,2010年,我國出口企業平均利潤率為1.47%,低于工業企業平均利潤水平。2011年1至2月,企業出口利潤率進一步下降到1.44%。據調查,我國很多外貿鞋服企業的利潤不到2%,很多都是靠出口退稅的利潤來養著。今年,人民幣升值一下子都能將國內鞋服制造商的利潤吞掉6個百分點,導致中國一些鞋服企業老板痛哭流涕、困難重重。
一位以外貿為主的鞋企老板抱怨:“人民幣升值對我們沖擊很大,利潤空間被壓縮得微乎其微了,企業要生存下去,只有想法子開源節流或轉型升級。”
2011年,中國貨幣政策一收再收,人民升值壓力依然很大,民企貸款無門,只好依賴高利貸,其危險顯而易見。一方面是中國收緊貨幣,一方面是美國放水,轉嫁了美國的債務危機;一方面是中國游客可以因人民幣升值去歐美市場采購更多的奢侈品,一方面是在工資和匯率上漲、原材料上漲的強壓下的鞋服企業顫顫巍巍、痛不欲生。可以說,外貿鞋服企業漸漸失去了“精神煥發”的紅潤,中國制造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制造業的危機漸顯“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再創新高對民營鞋服業敲響了警鐘,鞋服業老板應該早日放棄“貼牌加工、旱澇保收”的幻想,將中國制造變中國創造,創造中國自己的鞋服名牌,只有如此,中國鞋服企業才不會看外國人的臉色,被美國的貨幣政策搞得焦頭爛額、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