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中國鞋業名城”之鄉的溫嶺,制鞋業起始于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以家庭作坊為主,經過4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全國重要的鞋類生產基地。截止到2013年數據,溫嶺制鞋企業超過6000家,年產值達200多億,有一半溫嶺人都與制鞋有著或多或少的關系。這樣過了幾十年的溫嶺人怎么也沒想到,一場大火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一個多月前,臺州市溫嶺大東鞋業的一場慘烈的大火奪走了16條生命。由此引發的針對鞋企整治行動在春節前展開,當地人稱之為“嚴打”。
傍晚,橫峰街道橫石路上顯得有些冷清,街道兩邊以家庭作坊為主的制鞋企業大門緊閉,昏暗的燈光下,一處民房前掛著一塊牌子“招租,此房可辦證。”
走進橫石路下洋村,一處正在改造的民房前瓦礫遍地,穿著紅色睡衣的房東劉大姐一邊和鄰居聊天,還不忘叮囑工人幾句:“你們要加快工期,這樣下去沒法活了。” 說完劉大姐沿著梯子緩慢地爬上4米高的2樓回屋睡覺去了。2年前在政府指導下建好的樓梯因阻礙消防通道被定性為違章建筑,火災后不久被拆除,而新的梯子還沒建好,每天出門回家全靠一張梯子。而更讓劉大姐“揪心”的還不是這條通往回家的路,而是去年的房客因無法開工生產,退掉了房子搬走了企業,眼看到手的租金又沒了。
而拆遷整治工作并不只是存在橫峰街道,著火的大東鞋業所在的城北街道更是一片廢墟。來自四川的嚴菊花站在樓頂,看著腳下的一片廢墟多少有些無奈:“這些房子都是大東鞋業著火后的第三天拆掉的,一個多月了,到現在也沒個說法,不過我們的房東還好,真不能干房租還可以退。”
由當地政府展開的一場鞋企整治風暴,其嚴厲更是超出當地人的想象。政府人士披露的系列數據,佐證了這是一場動真格的整治。排除了春節政府部門休假時間,差不多一個月不到的工作日,被關停的鞋企4559家,關停出租私房3805家,拆除違法違章及消防安全隱患的建筑26.26萬平方米。
而這些被關停的企業,據官方人士稱,分別存在的問題有消防設施不合格,無證經營,營業場所建筑違法違章等等。
溫嶺相關政府人士稱,由于鞋業門檻比較低,一家一戶幾臺機器就可以開張,導致該行業一直在低小散的業態中徘徊。根據溫嶺市政府部門統計,目前6000多家鞋企中,80%以上是小作坊,而且還有不少無證照的家庭作坊式“三合一”場所。所謂“三合一”場所,就是員工住所、倉庫、生產車間集中一處的場所。
其實,此次整改行動帶來的利益影響正在蔓延至全國。溫嶺制鞋業年產值達200多億,占全國市場10%,外來務工者42萬人之多。
來自湖南長沙的經銷商楊利民,在橫石路上租了一間農民房,被褥上隨意丟棄的衣物讓房間顯得凌亂。早上10點,小楊起床,洗了一把臉,拿起電話給幾個相熟的鞋企打起了電話。
“以前都是7點就起來出去選貨,兩三天完事,打包發貨回家。現在這種情況,來了都10天了,貨進不到,也不敢走,家里都還等著鞋子賣呢!”
事實上,政府相關部門也開始柔性處理,對于隱患較小的企業允許邊做開工準備邊加快整頓。
據溫嶺日報報道,溫嶺市常委、常務副市長張永兵在答記者問時給出了關于復工的明確標準:所有制鞋企業均應登記為個人獨資、合伙企業或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經營場所涉及租賃的,出租方須承擔連帶責任,出具承擔承租方安全監管共同責任、安全事故賠付、欠薪墊資等承諾書。對于無證照經營的企業還是要堅決予以打擊取締,存在較大安全隱患且整治不達標的企業不予開工,違法建筑不得用于生產經營,新增的制鞋等行業企業一律不得在民房內開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