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1日,曾經引領中國制造業(yè)開啟輝煌之路的東莞興昂鞋業(yè),向全體員工發(fā)布公告,宣布將于2016年2月1日關閉工廠。
作為Prada、NIKE、GUESS、LVMH、TIMBERLAND等頂尖世界名牌女鞋和休閑鞋生產商,東莞興昂鞋業(yè)發(fā)布的公告中表示,公司由于客戶訂單嚴重縮減,因此將全面停產按照法定程序裁減員工,進行遣散,并且補償員工遣散費用。
近兩年來,將中國市場當作“印鈔機”的奢侈品牌如LV、Prada、Gucci等日子并不好過。根據奢侈品權威研究機構財富品質研究院發(fā)布的年度《中國奢侈品報告》顯示,2015年,83%的奢侈品牌在中國有各種形式的關店行為,這一趨勢還將繼續(xù),預計2016年將有95%以上的奢侈品牌會策略性關閉部分門店,并進一步加強現(xiàn)有門店的改造。
NIKE、Prada等奢侈以及輕奢品牌今日之落魄,與快時尚ZARA、KM、優(yōu)衣庫等的飛速發(fā)展不無關系。
奢侈品牌落魄之路
在中國經濟發(fā)展高漲的那些年,中國暴發(fā)富手握大量金錢不知如何消費,制作精良并有悠久歷史故事的奢侈品牌解決了這一難題,購買動輒成千上萬的服裝、配飾等成為有錢人的一大樂事,此外擁有它們更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征。加上當時中國擁有大量的廉價勞動力,于是這些奢侈品牌與中國代工廠合作,將來自“made in china”流水線上的產品,再賣給中國人。
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革新,全球化進程的加速,中國這塊新型發(fā)展中市場受到世界各地品牌商的垂涎。
ZARA、優(yōu)衣庫、KM為代表的快時尚品牌進軍中國,以低價、不輸大牌的設計風格搶攻一、二線城市中產階級市場份額,物美價廉的產品豐富了人們的生活,讓更多的人能夠享受風潮的洗禮。
除了受經濟放緩、社會價值觀轉變、市場競爭加劇的影響,中國勞工成本的升高也是奢侈品牌在華工廠難以維繼的重要原因。近期據波士頓研究機構的數(shù)據,中國制造業(yè)的勞工成本占總成本的12%,這一數(shù)據遠高于印尼的1%、印度的4%泰國的5%甚至以往大規(guī)模將制造業(yè)轉移至中國大陸的臺灣地區(qū)的7%,而美國勞工成本只占總成本的14%。
物美價廉 形勢不可逆
2015年,阿迪達斯全球業(yè)務負責人格倫·貝內特(Glenn Bennett)在接受路透社采訪時表示,“體育用品行業(yè)里,目前幾乎沒有一個品牌能做到‘快’。如果我們能在產品周期上做得更迅速一點,將在行業(yè)里占據很大的競爭優(yōu)勢。”
然而事情并沒有這么簡單,以速度出名的H&M其運動衣系列市場反響十分不錯,分類很細,價格便宜,尺碼選擇更多,并且比Adidas、NIKE便宜不是一點,因此大受市場歡迎。生產周期長,工藝技術確實能更好的實現(xiàn),但是在這個事事求快、追求低價格的時代,曾經的王牌Adidas、NIKE被快時尚品牌搶走顧客不難被理解。
快時尚招招制“敵”
就在奢侈品唱衰之際,眾多快時尚紛紛舉起大旗,為重振實體零售業(yè)貢獻出蓬勃生機。快時尚制定了一條敏捷快速的供應鏈,將實用與時尚融合,并且以極具力的低價策略成功切入市場。
主打時裝風格出名的ZARA,平均20分鐘設計出一件衣服,每年共設計25000款商品的豐富度,已深受城市白領的喜愛;KM,其櫥窗風格與奢侈品陳列毫無二致,消費者只需花費少量的錢就可以買到反應當季流行趨勢的商品,種類豐富,價廉質優(yōu),符合現(xiàn)代年輕人追求性價比的購物理念;還有2015發(fā)力過猛的優(yōu)衣庫,擅長面料科研不斷革新,發(fā)揮了搖粒絨的全部優(yōu)勢,并且與消費者需求結合,讓百變的搖粒絨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奢侈品牌之所以卷入關店潮,除了缺乏市場戰(zhàn)略審時度勢的能力,對大眾消費者的需求也不甚關懷。市場進入疲軟期有著高消費能力的人群逐漸變少,現(xiàn)如今,面臨高奢品牌發(fā)展大計有兩條道路可選,要么在經濟回穩(wěn)的漫長等待中煎熬,要么紆尊降貴選擇新型客戶群體改變市場策略,比如學習“快時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