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政府上周正式印發《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勾畫廣東未來五年發展圖景:到2015年,珠三角各市的低工資標準達到當地職工平均工資的40%以上,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民純收入年均增8%;2015年珠三角各市低工資標準達當地職工平均工資40%以上。2011年,廣東省第10次調整低工資標準,調整后全省標準平均提高18.6%,今后,低工資標準調整有望形成機制。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日前在對政協提案答復中透露,將探索建立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低工資標準調整機制,同時規定,對于國有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和壟斷企業職工工資不得超過一定倍數。
深圳上周也公布了《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草案)》面向社會征求意見。根據《規劃(草案)》“十二五”期間深圳低工資標準年均增長10%以上。
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中國制造會否受到沖擊?
低端產業或調整
“珠三角港企寧愿主動加薪也不會輕言離開,這塊土地怎么離開?離不開!”在香港特區政府駐粵經濟貿易辦事處主任鄭偉源眼里,珠三角多年來形成的產業鏈條及相配套的供應鏈,不是一句“勞動力成本上升”就能抹殺的。
新調查顯示,盡管勞動力成本上升,但港商對內地特別是珠三角作為生產基地的競爭力依舊充滿信心。
今年年初,全國各地掀起“加薪潮”,紛紛上調低工資標準,范圍廣、力度大。在江蘇率先上調低工資標準后,上海、山西、重慶、浙江等省市也紛紛上調了低工資標準。
據悉,目前,已經調整低工資標準的十多個省市,平均上調17%左右。從3月1日起,廣東企業平均工資提高18.6%,其中廣州的低工資標準增至1300元。今年上半年,北京的月基本工資已由原來的960元調整到1160元,上海由原來的1120元調整到1300元,浙江由原來的1100元調整到1310元,天津由原來的920元調整到1160元,江蘇由原來的960元調整到1140元。
的確,過去數年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整體高于大部分亞洲新興產地的平均工資水平。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 )于2009年就日本公司在亞洲的業務狀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日商支付中國工人的平均工資約為每年4000美元,越南約為2000美元,孟加拉國約為1000美元。
“勞動力成本的差距,促使一些生產商重新調整部分生產安排,以獲得其他亞洲經濟體系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優勢,這是難以避免的。”廣東商學院經濟學教授何東霞認為,“但重新調整的,很多都是勞動力密集和技術層次較低的產品。”
一些大型生產商,例如有20多萬工人、專業生產耐克和阿迪(文章來源本站)達斯的世界大制鞋企業裕元工業,打算把部分大眾化的低價制鞋生產活動轉移到內陸地區和其他亞洲國家。至于高增值和技術層次較高的制鞋生產,則仍留在珠三角。
裕元工業集團主席蔡其能對記者表示:“面對生產成本不斷上漲的形勢,裕元將善用其在中國、越南及印度尼西亞的生產設施以及產品開發能力,務求為客戶生產優質產品。”
裕元在中國內地的生產設施集中在東莞、中山、珠海,而且,1996年之后,裕元的業務重心主要放在內地,連續多年擴張,越南及印度尼西亞的廠房則擴張較慢。
內地強大的購買力也吸引著裕元。對于加薪之后帶來的消費能力提升,蔡其能表示,未來10年,裕元已經準備好在中國內地持續增加的消費中得益。
{nextpage}
供應鏈競爭優先
讓企業離不開的,還有一個區域長期形成的供應鏈優勢。
隨著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投資50億元的第二工廠在廣州花都奠基。這家設計產能為24萬輛的新工廠預計2012年投入使用,加上現有生產能力,屆時廣州花都將成為日產汽車全球大的生產基地。
“為什么東風日產選擇繼續在珠三角發展?一個重要原因是這里優越的產業配套。”東風日產副總經理任勇此前對記者表示,一家汽車廠商的周圍有數百家上下游配套企業為其服務,而這種綿密的供應鏈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形成的。
“21世紀的競爭不是企業和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和供應鏈之間的競爭。”英國著名管理學者克里斯托弗說,市場上只有供應鏈而沒有企業。
一條完整的供應鏈應包括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以及消費者。企業所處的供應鏈優于對手企業的供應鏈,那么發展就會更協調、更順利。綿密的供應鏈也成為一個地區的獨特吸引力。
2010年季度,香港貿發局對包括2500家生產商在內的4500家港企的調查顯示:盡管近年在珠三角設廠生產的港商,大部分面對源自投資環境轉變的各種挑戰,但港商對中國內地特別是珠三角作為生產基地的競爭力充滿信心。
調查要求港商就本身的產品類別評估不同地區作為生產基地的競爭力,結果得分高的5個地區都在內地。、二位分別是珠三角和長三角,其后依次是珠三角以外的廣東省地區、鄰近廣東的內陸省份,以及環渤海地區,印度、越南位列第六、第七。
至于有意在未來3年設立新廠房的港商,46%仍會選擇在珠三角設廠,得分高,只有6.2%會考慮越南。受訪者認為,選擇生產基地時,當地的勞動力成本和供應是重要的因素。雖然珠三角在此范疇略為遜色,但若考慮到所有因素如工人的技術水平、生產力、產品開發、設計及管理等配套服務,珠三角仍然比越南優越得多。
“中國內地作為生產基地的競爭優勢仍然穩固。”香港貿發局高級經濟師黃醒彪表示,(文章來源本站)內地勞動力的生產力遠超于越南、孟加拉國和柬埔寨等地。
而且內地產業集群非常發達,這些集群讓廠家易于在當地采購上游供需品,又能提供貨運代理和化驗所測試等必需服務。由于上游和下游產品均供應充裕,企業很容易在當地找到支持工業、產品和備用零件,換言之是有穩健的供應鏈在背后支持。這不但可以降低生產成本,也能大大提高效率及縮短交付時間。
“內地發達的產業集群、高效率的勞動力和基建系統,可以抵消成本上升的不利因素。”黃醒彪認為,雖然廠商為了節省成本和分散風險,會把一些勞動力密集和價格敏感產品的生產線遷往其他亞洲產地,但短期內并沒有其他產地的規模大得足以取代中國內地。特別在制造高增值和高技術水平的產品方面,內地在素質、生產力和研發能力的優勢,能令其穩占全球供應鏈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