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大眾集團公布今年上半年財務數據顯示:第二季度該公司汽車營業收入和利潤增長,但稅后凈利潤同比下滑近半,重挫超過近四成。
大眾利潤下滑并非個案。年初,各大車企發布的2012年度財務報表顯示,受市場環境變化影響,業績分化十分明顯,近七成車企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凈利潤下滑。
一定程度上看,汽車產業整體盈利表現下滑是合乎邏輯的結果。近年來,受金融動蕩連累,全球制造業稍顯頹勢。作為制造業中的支柱產業,汽車產業不可能不受消極影響。
汽車產業整體盈利能力不如之前的原因,體現兩方面:
一方面是成本的提升。隨著人均消費水平提高,制造業的人力成本相應增加,質量成本也隨著人們對高品質產品的追求而有所提升。二者共同作用下,汽車成本勢必上漲。
另一方面則是價格的降低。十年來,房價上漲了好幾倍,連奶粉價格都有了大幅提升,在社會消費品整體價格“漲聲一片”中,唯獨車價在行業競爭中一降再降,降低價格、加大優惠力度已成為行之有效的促銷手段。
遭受雙重“打擊”,“利潤下滑”確系事實。然而,在此表象下,汽車產業暴利依舊。
中國汽車市場處于暴利狀態早就是業內外人士達成的共識。即使在近幾年市場價格有所下跌的形勢下,暴利仍是國內汽車產業的關鍵詞。業內人士表示,國內汽車市場的盈利能力,歐美發達國家難以望其項背。對于合資企業,它們在中國的利潤是由中外雙方瓜分的,即便如此,中外任何一方的年利潤,都比外資在其他國家的利潤高得多。
在此背景下,大眾集團此次給出的“利潤下滑”一說,似乎略顯滑稽。國內汽車市場中,大眾一直表現不俗,不僅銷售價格不低,成交量方面也有可觀的表現。
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場的強大“吸金能力”亦可作為證據。豪華車如路虎,傳統汽車如比亞迪,股價近期都有驚人表現,羨煞其他行業的上市企業。
對比7月31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公布的鋼鐵行業0.13%的利潤率,汽車企業動輒近10%的利潤率著實驚人。由此可見,汽車產業的暴利是當下無人敢否認的事實。雖然近期利潤確有一定下滑,總體來看,整個產業的利潤空間仍然巨大。
當然,雖說“利潤下滑”只是表象,對國內汽車企業來講意味著一種警告:需冷靜處事,謹慎對待每一步決策,不能蠻干,更不能一味地擴張,大規模并不意味著大利潤。
為提高利潤,控制成本是理所當然的手段。在控制成本支出方面,創新的意義更為顯著。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市場無時無刻地發生著轉變,傳統營銷模式并不能適應當今的時代特征,因此,靜下心來分析市場需求,以做出相應的應對措施才是真正需要重視的。現在看來,風靡一時的“汽車公益”多數效果不佳,究其根本,各大車企看重的僅僅是公益活動打造的良好企業形象背后的銷量上升,卻沒有人能真正地靜下心來做公益。拋去一切美好的表象,剩下的只有“浮躁”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