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的年通脹已跑至25%,使得超市里的一級牛肉價格也都平均超過40美元一公斤。既然要攝取蛋白質可以選擇價格僅為大約9美元一公斤的雞肉作替代品,牛肉人均消費的下降就不足為奇了。
但是,這個趨勢從1956年就開始了,竟然延續(xù)到現(xiàn)在。那時阿根廷紅肉消費是每年每人大約100公斤,到2012年跌到每年每人58.5公斤的水平。另外56年間,總的肉類消費實際上已經(jīng)從每年的190萬噸增加至了250萬噸,主要是因為阿根廷的人口從1956年的1900萬人增至2002年的4200萬人。
肉類消費直接影響屠宰量間接影響到制革廠能夠采購到的生皮數(shù)量。通脹又導致原皮價格也跟著上漲,使得制革廠陷入兩難境地。成本不斷增加,加上下游顧客不愿承擔相應提高的價格,制革廠面臨著重重壓力,毛利也可能無法保證。
綜合看來,肉類消費者和制革廠都深受通脹之苦。但是生意場上總是有輸家就有贏家。那到底誰是贏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