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中國汽車維修協會聯合發布國內常見車型“零整比”(車輛全部零配件的價格之和與整車售價的比值),首次披露了18種常見車型的“零整比”。數據顯示,國內不少車型零配件價格貴得離譜,一款奔馳車型零配件總價竟是整車價12倍多。專家指出,我國汽車市場管理的制度缺陷已導致壟斷危害的產生,監管部門不能再視而不見。
汽車“零整比”系數畸高
買得起,修不起,是中國大多車主長期以來的切身感受。數據表明,國內一些車型的“零整比”系數令人咋舌。
如北京奔馳C級 W204車型,系數高達1273%,通俗的理解,就是在中國更換這輛車所有配件的花費,可以購買12輛多新車。除了豪華品牌,在中國保有量巨大的豐田,旗下車型雅力士達到720.28%;其余被調查車型“零整比”系數也超過400%,少數幾種低于300%。
中保研汽車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君說:“在國外的研究數據中,300%左右的零整比是常見的。600%、700%這么高的數據顯然不合理,尤其是外國車企抬高了零配件定價,目的就是攫取暴利。”
制度缺陷導致壟斷形成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常務理事賈新光說,2005年開始實施的《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規定:“汽車品牌經銷商應當在汽車供應商授權范圍內從事汽車品牌銷售、售后服務、配件供應等活動。”賈新光認為,在這個框架下,汽車廠商和銷售商控制了維修和配件供應,價格畸高現象自然產生了。
亞運村汽車交易市場商務信息中心郭勇坦言,中國汽車“零整比”系數畸高,反映的一種制度授權的“服務壟斷”,這是由汽車生產廠商、銷售商一起組成的壟斷體系。這種壟斷體系排除了社會上一些合理的零部件生產、銷售個體。
何時出手反壟斷?
中國作為全球大汽車市場,售后服務市場涉嫌壟斷暴利這一“病灶”,卻長期侵蝕千百萬消費者的權益。
市場上明顯存在的種種侵害消費者正當權益的不合理現象,一次次佐證了現有行業管理規定,已經嚴重不適應市場現實,甚至淪為某些廠商牟取暴利的“擋箭牌”。
盡管市場投訴不斷,媒體曝光頻繁,有關行業主管部門和反壟斷監管部門也只是表態“要調查”“要研究”,卻遲遲沒有下文,依然讓汽車市場按原有“慣性”繼續滑行。
我國售后服務和零配件銷售的現行模式,早已在歐洲被明令禁止,不少汽車廠商已為壟斷行為付出慘痛的代價。
涉嫌壟斷,就要查;認定壟斷,就要罰;制度有漏洞,就要改;規定不合理,就要廢。期待反壟斷部門“該出手時就出手”,還消費者公平,使市場起到決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