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近日,國際紡織制造商聯合會(ITMF)2022年會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由東華大學和凱賽生物共同開發的項目——生物基聚酰胺56產業鏈成套技術開發,獲得首屆“國際紡聯可持續和創新獎”。
ITMF可持續和創新獎:
生物基聚酰胺56產業鏈成套技術開發
生物基聚酰胺56(簡稱“生物基PA56”)由生物基戊二胺和石油基己二酸經縮聚而成,戊二胺以淀粉為原料通過微生物發酵法制備。目前已經形成50kt/a的1,5-戊二胺、100kt/a的PA56以及30kt/a的短纖維生產能力,在全球率先實現了生物基1,5-戊二胺、PA56、纖維以及面料的產業化。生物基PA56纖維具有優異吸濕性、柔軟舒適性及低溫可染性等特性,可廣泛應用于服裝、家紡、箱包、輪胎簾子線等領域,且相較石油基PA66纖維可有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其原料來源于玉米、馬鈴薯、秸稈等植物資源,對農業發展也起到積極促進作用。遠期有望成為繼滌綸、錦綸6和66之后的化纖主要品種。
從2013年起,東華大學俞建勇院士團隊和凱賽生物合作,共同對生物基聚酰胺56纖維制備及應用關鍵技術進行攻關,經過近十年的不懈努力,實現了生物基聚酰胺56纖維及相關產品的產業化應用。生物基PA56產業鏈開發的成功經驗,將為世界紡織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大會上,來自全球35個國家和地區的330余名紡織業界代表,圍繞“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的全球紡織價值鏈”主題,針對影響當前紡織業復蘇與發展的關鍵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與交流。國際紡聯主席、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率中國紡織代表團出席了會議。
國際紡聯作為增進產業共識、強化全球價值鏈合作的重要平臺,凝聚各國(地區)紡織業的建設性力量,有效推動了全球紡織業的開放、融合、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為了表彰在全球紡織業發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公司/組織和個人,促進紡織業科技創新和國際合作的進一步發展,擴大國際紡聯的引導力、公信力和影響力,經由國際紡聯主席孫瑞哲提出,國際紡聯決策委員會一致同意后,管理委員會批準設立了“國際紡聯獎”。“國際紡聯獎”于今年首次進行評選并在年會上舉辦了頒獎儀式。
據悉,“國際紡聯獎”每年評選一次,分“可持續和創新獎”“國際合作獎”兩個獎項,“可持續和創新獎”用以表彰紡織行業的可持續和創新成就,重點關注在嚴格可持續標準和尊重環境條件下的創新、設計、開發和生產,授予在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綜合領域顯著改善紡織制造業的公司/組織或個人;“國際合作獎”根據聯合國《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價值判斷,表彰紡織行業國際合作領域取得的進展,授予通過國際合作顯著改善紡織制造業的公司/組織或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