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中藥材指數為1334點,創周期新高,較2019年11月25日低點975點上漲36.82%。(注:期指2019-06- 30至今)2021年第44周(11.1-11.5),在中藥材漲跌幅榜中上漲的商品有1個,下跌的商品有1個,沒有漲跌的商品有6個 . 上漲的主要商品有:麥冬(2.26%); 下跌的主要商品為:三七(-1.05%)。 本周平均漲跌幅為0.15%.1。 上周中藥材行情:麥冬:近期市場成交繼續平穩,成交價小幅上漲。 貨源比較集中,零售貨源較少。 比較舍不得賣。 目前中品成交價67-70元,中上品成交價72-73元,中低檔成交價63-65元, 特優品成交價75元左右,產地二等貨成交價63-64元,小米三、四級成交價56-57元。 .麥冬產地進展順利,市場行情穩中有升。 亳州市場雖然沒有像原產地那么動,但市場也相應上漲。 醫藥品65-68元,一級品70-75元; 山東好通貨45元左右。三七: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市三七生產仍在繼續。 近期,一大批新品陸續上市。 商家主要按正常需求進貨。 市場運行平穩。 新干貨120的價格在112-115元之間。 65頭的價格為131-135元,剪裁為180-185元。 原料價格30-35元不等。云南三七人氣低,半個月左右會有大量新品上架。 由于目前新品高潮,行情不理想,目前市場庫存依然充裕,商家多多觀望。 現在80片售價125元,40頭約170元。 鮮當歸、鮮黃芪用量穩定。 疫情導致道路被封鎖。 目前,市場上的貨源供應都是本地貨。 周邊縣城貨源供應零星。 很少有外國商人。 這導致原產地市場購銷不足,貨量和交易量都不如往年。市場人流量不大,普通當地加工戶采購 小當歸產品,合適貨源少,成交量一般。 當歸整體購銷疲軟,成交價格堅挺。 當歸藥廠貨成交價為35-36.5元/公斤; 當歸小條成交價36.5-37.5元/公斤,當歸中條成交價38-40元/公斤; 當歸大條(好條)成交價在41-43元/公斤。黨參:榆林藥城黨參(黨參條)的價格為55元/公斤,(中條)的價格為 60元/公斤,(大條)65元/公斤。 走勢平穩,供應并不充裕。 黨參新產,因減產等多種原因價格上漲,鮮黨參貿易已逐漸告一段落。 貨源不多,市場人流基本穩定。 當地加工戶選擇合適的貨源采購。 整體成交平穩,貨主隨賣,成交價格基本穩定。 小棒成交價5-6元/市斤; 中條6.5-7元/市斤; 統一貨6.5-7.5元/市斤,大條7.5-9元/市斤; 特大條9.5元/市斤以上。 好產品難找。 成交冷清,成交價穩中難。 0.6-0.8cm規格黃芪切片29-32元/kg,0.8-1.0cm規格黃芪切片35-38元/kg; 1.0-1.2cm大小的黃芪段40-44元/公斤; 1.2-1.4cm大小的黃芪段44-53元/公斤; 藥廠飼料規格毛芪成交價在13-14元/公斤左右,小毛漆成交價在11.5-13元/公斤左右; 凈二苯乙烯成交價在17-20元/公斤左右; 精氣約20-23元/公斤; 毛二條的成交價在8-9元/公斤左右; 凈耳調成交價在11-12.5元/公斤左右。鮮黃芪產品整體成交平穩,成交價格基本平穩。 小鋼帶成交價多為3-3.3元/十斤; 一般貨3.4-3.6元/十斤; 大條在3.7-4元/十斤左右,主要看貨的皮色、大小、成品率商談價格。 今年交易價格較去年低0.3元/十斤左右。 金銀花:近期金銀花價格上漲,行情暫時波動不大。 河北驗貨包價165元,包價145元; 山東包檢155-160元,包檢140元左右。 未來走勢值得關注。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金銀花近期走勢緩慢,價格未變。 目前特級145元/公斤,一級135元左右,二級125元左右,三級115元左右。 連翹:連翹近期購銷正常, 與上期相比,市場保持穩定。 現在山西水煮連翹一般價格為95元,合格揮發油價格為115元。連翹,高價商家近期采購不多。 榆林市場貨源供應平均,市場運行平穩。 目前青橋水煮商品價格在105-110元之間,高價后行情平淡。 枸杞漿果:近幾天,枸杞漿果不時有市售。 供應尚可,但市場波動有限。 目前亳州市場寧夏280片的價格大多在52-53元,380片的報價在46-48元。2. 市場回顧與展望 1. 從11月周來看,上漲品種數量遠超下跌品種數量,漲幅遠超下跌幅度。 市場上關注較多的有熟地黃、丹參、白術、大棗、山茱萸、牡丹皮、進口葡萄藤、知母、麥冬、黃芪、白芍、黃芪、 . 短期來看,市場沒有下跌的跡象。 隨著產地、市場、藥企的參與,中藥材大牛市還將持續一段時間。2. 前端市場暴漲,擴張在所難免。 如果不能增加中藥材的消費,后市必然會下跌。 2020年,國家藥監局共批準48個創新藥,其中只有3個中藥,分別是靈藥的連花輕咳片、康元藥業的筋骨鎮痛凝膠、五和博奧生物堿片的桑植。 雖然數量不多,但卻是近五年獲批的中藥新藥多的一年。 中藥上市公司如何加大研發投入,國家政策如何支持? 中醫藥要現代化,還是要靠現代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