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包括百度和小米在內的一系列中國科技公司宣布了他們的汽車制造計劃,許多人擔心他們將不得不應對許多挑戰,包括持續的全球芯片短缺問題。
從去年底開始,半導體產品嚴重短缺,一直困擾著汽車、智能手機、個人電腦等行業,并迫使部分企業減產。
在芯片短缺之痛中,半導體技術在中國的討論尤為火爆,主要是因為中國是全球大的集成電路市場。
自 2015年,中國每年在芯片進口上的支出超過原油進口。
但中國集成電路的自給率僅為15.9%。 中國公司每年只占全國生產的芯片的38.7%。 其余由三星等海外公司生產,在中國設有芯片制造廠。
這些數據凸顯了中國市場的芯片供需失衡。 當然,如此強勁的需求不僅僅針對中國市場。
例如,華為和小米每年都會購買大量的手機芯片,但他們的很多產品都銷往海外 . 但是,從直接供需來看,芯片仍然嚴重短缺。
據金融數據提供商Wind,許多國外半導體公司在中國的銷售情況
例如,中國市場占高通總收入的近三分之二(65.4%) . 博通 53.6% 的銷售額來自中國市場。 這說明中國市場是這些外國半導體公司的主要收入和利潤來源,也凸顯出中國對這些海外公司的嚴重依賴。
實際上,有一個 手機等大眾消費領域和汽車等工業制造領域都迫切需要芯片。
芯片利潤豐厚。 國內企業要想升級技術,追求產業鏈上游,無疑會遇到阻力。 這也是科技強國給中國制造壁壘的原因。
從資本市場來看,芯片行業處于周期性波動中,存在周期性投資機會,
一般來說,周期性投資機會分為長期、中期和短期。
< br>長期投資機會主要來自下游終端需求顛覆性新技術的出現,如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 這些技術為新公司提供了挑戰老牌芯片巨頭的機會。
在擴大產能階段存在中期投資機會。 新工廠從一個想法變成現實需要時間。 同樣,投資項目到工廠建設和運營、擴大生產以實現產量穩定也需要時間。 這是一個中期機會。
短期機會在于庫存周期。 例如,近期汽車芯片供應短缺,部分原因是手機終端等高利潤、大批量的芯片占據了工廠較大的產能。 加之2020年汽車行業結構性重大調整,出現了嚴重的供給短缺。
在長、中、短期周期的疊加下, 芯片板塊也隨之波動,產業結構調整或洗牌正在進行中。 這在資本市場尤為明顯:半導體行業大的51起并購案中,有32起是在過去6年(2015-20)。
去年 半導體行業并購總金額創歷史新高,2020年歷史前五筆交易中,有三筆成交。這充分體現了資本市場隨產業周期變化而變動的事實。
并購交易實際上是企業實現增長的一種方式。 一個公司有兩種增長模式,即內生增長和外延增長。 前者是指什么都自己做。
但受技術迭代加速、行業周期波動等因素影響,企業為了快速抓住機遇,往往采用另一種增長模式——即 是粗放式增長,指的是并購。
對于中國的芯片企業,我覺得也需要雙循環。 一方面,中國必須牢牢掌握芯片的設計和制造; 另一方面,國家可以借助外部力量實現外延增長。
在合作互利的全球趨勢下,如果企業能夠通過合作發揮各自優勢,則可能
中國科技公司聞泰科技收購荷蘭公司Nexperia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聞泰從為華為、聯想等智能手機品牌組裝設備開始,逐漸成為全球的ODM(原始設計制造商)企業。
然而,ODM公司在 處于產業鏈中間,被兩端擠壓——上游是高科技芯片巨頭,下游是手機巨頭。
因此,如果一家ODM公司 想要轉型,就需要“兩條腿”走路,并購交易是一個比較快捷的方式。
聞泰,因此將目光投向了安世半導體。 是一家的IDM(集成器件制造商)企業,業務貫穿芯片設計、芯片制造、芯片封裝測試等多個產業鏈。
此次收購也助力聞泰科技 進入一個新領域:汽車工業。 聞泰還獲得了獲得汽車制造商供應商認證的快速通道。
為什么聞泰可以在歐洲收購一家公司? 換句話說,中國市場的吸引力在哪里? 我把中國市場的優勢概括為“3M”。 即:市場、資金和制造。
市場,即中國的巨大市場,消費電子品牌和新能源汽車品牌正在蓄勢待發。
金錢意味著中國資本市場芯片行業參與者的高估值以及投資者對硬核技術的偏好。
制造是中國的優勢,
因此,國內市場與外部流通良性互動是中國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