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資金投入,支持國家到2060年實現中性目標的努力
中國進一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實現碳中和的決心將得到金融市場、專家的推動
國家主席習近平9月宣布,中國將在2030年達到碳排放峰值,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剛在近日于海南召開的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上表示,央行等高監管機構將繼續自上而下完善綠色金融機制 以便更多資金用于支持國家低碳轉型。
中國對碳中和的承諾將導致經濟結構調整,金融部門可能會發揮重要作用。 在此次轉型中,前副總經理朱敏 貨幣基金組織在博鰲論壇期間表示。
計劃于 6 月底運行的碳排放交易體系將在金融服務的幫助下解決轉型問題 . 交易系統的邏輯非常簡單。 通過對允許的碳排放總量設置上限,在交易系統注冊的公司每噸碳排放需要一個單位的碳排放配額。 企業可以購買此類配額或與其他公司交易配額。
碳交易系統采用雙城機制。 交易系統由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負責,湖北省武漢市的中國湖北省排放交易中心負責申請登記和數據收集。
已有2225家企業在湖北交易所注冊申請碳排放交易。 交易試點將首先在北京、上海、廣東等7個省市進行。 6月底平臺開始運營時,七地約5%的碳排放配額將被交易。
全國碳排放交易量將達到2億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賴曉明說,平臺開始運行后不久,公噸。
生態環境部于年初發布暫行規定 2月1日起實施的碳排放交易管理,這是國家首次出臺此類規定。 3月30日,商務部開始就《暫行規定》修訂版征求意見,明確了碳排放配額分配方式和配額出讓方式。
閆明 銀河證券分析師表示,與行政命令和財政補貼相比,碳排放交易機制成本更低,需要更可持續的工具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閆說,這也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途徑。
作為個開展碳排放交易的地區,歐盟的經驗證明了 平安證券分析師范金魯表示,交易系統的有效性。 自 2005 年貿易體系在歐盟運行以來,2019 年的碳排放總量比 2005 年下降了 20%。 2008年至2018年,歐盟電力和供熱行業溫室氣體排放量下降25.53%,同期制造業和建筑業溫室氣體排放量下降32.66%。
同時,自貿易體制實施以來,清潔能源在歐盟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 2019年風電發電量躍升至4300億千瓦時,是2005年的5倍。2019年生物質能發電量比2005年增長6倍。
“碳交易市場將通過經濟手段促進碳中和。隨著中國碳排放交易體系的啟動,投資機會將涌現,”范說。
一方面, 向更多使用清潔能源的轉變是確定無疑的。 因此,投資者可以在中國的風電、光伏、新能源汽車、垃圾發電和生物柴油行業尋找機會,范補充說。
另一方面,碳交易價格將 與相關產品同方向發展。 碳排放配額的價格將成為企業的主要成本,將轉嫁給鋼鐵制造商和煉油廠等參與者,導致相關產品價格上漲。 參與碳交易的行業龍頭在技術和規模上具有優勢。 碳價的波動對他們的影響較小。 因此,投資機會可能在于這些行業,范說。
擁有碳捕獲、利用和儲存技術的公司也可能是中國市場的良好投資目標,馮說 中泰證券分析師盛。 光大證券分析師尹鐘舒表示,儲能市場的市值預計將超過 1 萬億元人民幣(1,540 億美元),是另一個長期有利可圖的行業。
碳排放配額交易在中國并不新鮮。 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地市級自2011年起開始試點交易,共有電力、鋼鐵、水泥等20多個行業的3000多家企業參與。 到2020年底,碳排放交易總量超過4億噸,交易總額超過90億元。
正在進一步夯實基礎 碳交易。 前央行行長周小川在2020年底的一次會議上表示,要明確碳排放配額價格和稅率的定價機制和計算規則。
李元 東吳證券分析師在3月下旬發布的一份報告中表示,碳排放的計算方法應該首先在中國敲定,中國是所有碳中和相關任務的基礎。 同時,國家也需要建立監測、報告和核查(MRV)機制,因為它是碳排放交易的基礎。
“公平、公正、透明的MRV 機制是碳排放交易體系的核心,直接影響配額分配和交易結果,同時,健全的MRV機制還可以提供可靠、真實的碳數據,可以作為保證交易可信度的重要監管工具。
企業應提高自身監測能力,提高報告質量。 此外,應建立統一的機構和工作人員驗證指南和規則,以構建完整的第三方驗證管理體系。 此外,政府應引導第三方機構市場化,確保碳市場穩定運行,規范碳交易。
雖然電力行業是 清華大學能源環境與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希亮表示,今年允許碳交易,水泥和電解鋁等行業應盡快納入。 碳排放交易應該覆蓋更多的行業,這樣碳定價的激勵作用才能更有效。
由于目前碳排放配額是免費提供的,監管機構可以研究更多的分配方式 他補充說,例如拍賣以增加市場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