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時節,關于日曬和防護的話題常常是與沙灘聯系在一起的。今年在中國,這個話題卻是圍繞著進入中國迅速發展的太陽能行業。
中國計劃在全國建造13個太陽能發電項目,新增太陽能發電能力28萬千瓦。國家能源局已接到各太陽能開發商的項目投標書。
這較中國目前的太陽能發電能力增加了近一倍,也是中國朝著更為依賴可再生能源的方向邁出的又一步。預計2020年前太陽能發電能力高可達2000萬千瓦。
對全球太陽能廠商來說,這看起來是個誘人的機會,不過中國青睞的目光并沒有感染外國公司。在40多家公司提交的135份投標書中,只有一份來自海外企業。
從某種程度上講,這可以歸因于勞動成本較低給中國國內企業帶來的價格競爭力。據匯豐(HSBC)分析師預測,隨著太陽能市場更多地向大型設施而不是居民傾斜──在大型設施中,成本而非品牌是成功的關鍵──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和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等中國企業將脫潁而出。這三家公司都在紐約證交所上市。
不過,令外商失去興趣的還有太陽能發電上網電價的不確定性。在不知道上網電價的情況下,開發商難以評估潛在的投資回報。
想想位于美國的First Solar所面臨的挑戰:該公司去年簽訂了一項有望成為里程碑的項目,將在內蒙古建造全球大的太陽能發電廠,但由于對融資和上網電價的擔憂,項目陷入了停頓。
這次,外國公司不準備投標中國的太陽能項目,盡管現在它們顯示出的意愿可能會在市場繼續快速擴張時帶來獲益。
有種說法是,幾乎不加掩飾的保護主義將會使大部分合同流入中國國內廠商之手,這種說法可能并不完全合理。不過,外國廠商缺乏熱情是可以理解的。對它們來說,中國太陽能市場的前景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