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聲稱,補貼體制給予中國業者雙重助力,聲稱中國利用西方來壓低成本,美國考慮(文章來源本站)在WTO提起訴訟,德國不排除訴諸WTO爭端裁決機制,中國說美國可能延誤替代能源的發展。
據路透社報道,盡管德國Conergy經營的一家太陽能模組廠位于奧德河畔的法蘭克福(Frankfurt an der Oder),距離本地路程不過45分鐘,然而批抵達這里準備安裝的太陽能模組并非來自本地制造商,而是由中國的尚德電力(Suntech Power)提供;中國尚德目前是全球大的光伏(PV)太陽能模組生產商。“卡車運來的是中國生產的模組,而不是德國產品,對此我們感到非常意外,”Kobbe表示,但它們可能更便宜。領銜興建這家電場的Solarhybrid 表示,德國降低可再生能源補貼,意味著它只能使用尚德的模組以保持競爭力。
德國一直是推動全球太陽能產業發展的引擎。這個歐洲大的經濟體在2010年買下的太陽能面板數量超過全球產出的一半。雖然目前太陽能僅占德國電力產量的2%,但該國去年新增了創紀錄的8,000兆瓦(megawatt, MW)太陽能電池模組,相當于八個核反應裝置的功率,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意大利、日本和美國。
為何中國的太陽能企業能取代歐洲和美國的可再生能源生產商而受益呢?就在10年前,中國太陽能企業還幾乎不見蹤影,但目前已在規模達390億美元的全球光伏市場中控制著三分之二的太陽能電池產出。批評人士稱,這主要是由于中國政府給予的高額補貼,使其比其他國家的制造商更具優勢,此外,限制外國公司參與中國國內項目的競爭也是原因之一。歐洲和美國提供補貼的用意是為了鼓勵太陽能使用,而不管硬件由誰制造。一些西方公司抱怨稱,中國的補貼則只是扶持其本國的太陽能產品制造商。
西方資本的不滿情緒正在升溫。一位接近中國領導層的知情人士12月對路透表示,北京方面正在考慮一項計劃,擬在未來五年內投資多達1.5萬億美元,以支持可替代能源等戰略產業。
在北美鋼鐵工人聯合會去年9月一項投訴的推動下,奧巴馬政府目前正在考慮針對北京方面支持本國太陽能企業的措施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起訴訟。上個月,美國政府向WTO投訴稱,中國扶助其風能設備制造商的措施違法。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美國時,將討論到有關貿易議題。一場綠色貿易戰是否正在醞釀之中呢?
“我認為,我們總是因為害怕打貿易戰而不采取行動,中國方面卻從來不怕,因此,他們采取實際行動。這就是為何他們在清潔能源等領域的很多案例中屢屢打敗我們的原因,”美國民主黨參議員Sherrod Brown表示,他所代表的俄亥俄州聚集了不少太陽能面板制造企業,包括First Solar Inc,該公司仍是以市值計全球大的太陽能生產商,也是規模大的生產商之一。
“10年來,我們都因害怕而退讓,不希望使任何人感到不舒服。所有其它國家都根據其本國利益來進行貿易。我們則根據過時的指導原則來實行貿易。”這位參議員還稱。
目前為止,德國政府的反應都較克制,透過歐盟與中國的協商來解決貿易爭端。但是,“如果此類談判仍未獲得成功,那麼該國可能將考慮啟動一項WTO爭端解決程序,”德國經濟部副部長霍曼恩(Jochen Homann)在給德國國會的一名委員的聲明中稱,後者將此聲明傳給路透。
支持太陽能企業
全球的任何一個太陽能企業都依靠某種形式的補貼來打造或銷售其產品。這是因為太陽能發電成本是燃煤發電成本八倍以上。事實上,大約10年前,當各國政府推出針對清潔能源系統的津貼,以減少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并降低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性時,全球太(文章來源本站)陽能產業才開始起步。
德國的支持力度很大,今年補貼估計達73億歐元,且一直非常成功,德國政府去年便開始減少對新太陽能發電站的撥款,較其早前計劃的減少撥款時間提前一年多。柏林當局并非給予直接補貼,而是通過收購電力制度(feed-in tariff)間接給予支持。德國政府并未直接給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商撥款,但強迫較大的公用事業單位為使用的每瓦特太陽能電力,向包括家庭在內的太陽能發電者支付更高的價格。因此,太陽能發電成本是由全體消費者承擔,而目前其太陽能發電成本為每千瓦/小時(KWh)0。2874歐元,自2010年初以來下降約27%。由于補貼是向個人或發電企業發放,設備產地的問題因而遭到忽略。
美國也為該國的太陽能產業提供補貼。上月,美國政府將一項受歡迎的現金補貼計劃延長一年,該計劃為建造太陽能發電站承擔30%開發成本。至關重要的是,無論誰建造太陽能發電站,都可以獲得這種補助,也不論太陽能面板的產地源于何處。美國企業也會因其生產設備而取得制造稅收優惠,各州和各市通常也都取消相關稅收,以吸引制造業來建立此項業務。
中國太陽能業批評人士稱,中國明顯不同的是,北京只扶持本國制造商--這些廠家再將生產的太陽能電池板銷往全球各地,坐享其他國家的補貼。西方企業還抱怨,中國國內項目招標把外國企業拒之門外。
“在德國市場開放的同時,外國制造商發現中國市場仍然被保護起來。因此,我們密切關注美國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提案,”德國太陽能行業協會BSW常務董事Carsten Koernig稱。
北美鋼鐵工人聯合會指責中國對太陽能產業的扶持造成供給過剩,導致太陽能面板價格在2009年下跌40%,迫使美國競爭同業退場。北美鋼鐵工人聯合會投訴稱,中國銷往歐洲的太陽能產品在2006-2009年間增長七倍,比歐洲整體需求增長速度更快。
北美鋼鐵工人聯合會還控訴北京直接違反WTO的協議。據其投訴,中國官方出口信貸保險機構--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為中國光伏產品出口提供12.5億美元的保險,亦即有半數的中國光伏出口品獲得承保。北美鋼鐵工人聯合會抱怨稱,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2002-2008年累計虧損14億人民幣(2.12億美元);該聯合會的一位律師稱,這些損失相當于補貼,違反貿易規則。中國企業不承認比外國競爭對手獲得了更多幫助。
西方企業還稱,北京的補貼機制抑制中國使用太陽能電池板。與德國不同,中國拒絕采取電費激勵措施來提高國內對太陽能的需求。即便其太陽能電池和電池板產量領先,甚至中國也正努力提高發電量,但分析師估計,2010年中國境內安裝的太陽能不到500兆瓦。
由于在國內毫無出售誘因,難怪中國公司寧愿將產品銷往國外。中國一些主要出口商在第三季回避了中國政府對太陽能項目的招標活動,稱他們可能無法獲利。
貿易團體美國可再生能源理事會(American Council on Renewable Energy)理事長Michael Eckhart表示,“(中國)政府不愿以當前價位購買或安裝光伏(PV),而是希望利用西方市場加大交易量來拉低價格。當價格走低之後,中國將會(文章來源本站)開始購入。”
尚德日益成長
西方公司抱怨道,這結果是他們自身蒙受損失,而中國企業卻蓬勃發展。距離德國Finow太陽能電廠不遠的Conergy一度是歐洲大的太陽能企業,但去年12月底因為難以支應債務而接受對沖基金援助,才能免于破產。在美國,許多小型太陽能公司已經倒閉;本月稍早時,美國公開上市公司Evergreen Solar Inc稱,其將關閉馬薩諸塞州的工廠,集中在中國武漢投入生產,該地的一家工廠是Evergreen Solar的小型合夥人,并且由湖北省政府贊助。
另一方面,中國尚德正在急速發展。該公司在2001年成立于江蘇無錫,目前已成為以產出計世界大的太陽能公司。這家公司在2001年以600萬美元國有資金開張,目前每年的營業額為15億美元。該公司在2002年生產出10兆瓦的太陽能電池板。預計今年將出貨2,200兆瓦。
該公司曾經獲得一些幫助。當德國Conergy去年苦于無法取得信貸之際,尚德與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在4月份簽署了一項協議,取得500億元人民幣(73億美元)的融資額度,幫助支應其擴張業務。
{nextpage}
北京方面并未公布對太陽能產業的投入總額,但該國太陽能企業高層稱,2010年單只國家開發銀行一家,就給國內太陽能公司提供了300多億美元信用額度。尚德(和江西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獲得其中逾半數額度,成為大的受益者。這些信貸額度長期限為六年。除此之外,該行業還享受政府現金補貼、稅賦優惠和低息貸款等政策,這些年輕的太陽能企業獲得的財務支持,讓西方同行艷羨不已。
尚德電力還受到省政府扶持。和在中國高新技術開發區安營扎寨的多數公司一樣,尚德電力盈利前兩年免繳33%的公司稅,第三年只繳納7。5%,2008年繳納15%。隨著公司發展壯大,其商品增值稅(VAT)享受到出口退稅政策,進口原材料也可免(文章來源本站)繳增值稅。與尚德電力一樣的再生能源公司,可按較基準利率(目前為5。81%)減免約50個基點的利率獲得貸款。
上述扶持政策,幫助尚德電力拿下Finow機場的硬件合同,Conergy亞洲區主管Marc Lohoff稱,這一事實“無疑地讓德國制造商感到相當沮喪”。
中國方面的看法
中國太陽能光伏制造商否認自己較外國同行更有優勢,辯稱各國公司都會得到本國政府幫助。
江西賽維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彭小峰接受路透采訪時稱,中國政府對太陽能產業的扶持沒有德國和美國那樣多。中國第三大太陽能電池模組生產商--江蘇天合光能(Trina Solar)首席財務官王士連(Terry Wang)對此表示認同,稱各個國家各個政府都會補貼自己的太陽能產業,并非只有中國一個。
王士連認為,WTO將否決關于太陽能補貼問題的申訴。“我認為單憑美國在WTO提起的一樁貿易申訴,不足以構成不利于中國電池模組生產商的有力證據。”
對于外國太陽能制造商被關在中國市場大門外的指控,北京方面可以拿美國公司First Solar進行反駁。該公司已獲得為一家中國發電廠安裝太陽能電池面板的初步許可。First Solar生產薄膜太陽能光電板的成本為全球低。2009年,該公司簽署了在內蒙古鄂爾多斯開建全球大光伏發電廠(2,000兆瓦)的諒解備忘錄,成為家,也是迄今一家贏得中國合同的外國太陽能公司。
First Solar本月稍早與中廣核太陽能開發有限公司結成合作關系,後者將持有上述內蒙古試點項目的多數權益,不過開工日期尚未宣布。鄂爾多斯一份開發30兆瓦試點項目的計劃已被推遲。與中國競爭對手在美國市場的進展相比,First Solar深入中國市場的希望可謂相對渺小。尚德電力在美國亞利桑那州Goodyear建成的座工廠于8月投產,與First Solar在Tempe的總部相距不遠。
First Solar董事兼中國業務開發主管TK Kallenbach稱:“First Solar是行業領頭羊。我們希望能確保在那里邁出的步能找到讓這個計劃可持續推進的一套經營哲學,并定義未來的經營哲學。”
策略上的博弈?
路透稱,由于太陽能電池的生產成本迅速下降,一些業內專家曾猜測中國可能會拖延WTO程序,直到國內企業足以自力更生。
這對各方而言都是場危險的博弈。前美國貿易代表Carla Hills稱,如果美國正式提起申訴,并證明中國政府存在不正當扶持企業的行為,華府就可能“在我們指控他們造成的破壞范圍內進行報復”。但正式申訴可能引發貿易戰,中國政府曾表示貿易戰會對這個阻止氣候變遷的重要行業造成打擊,并在一份回應北美鋼鐵工人聯合會訴愿的書信中提到,“如果美國關閉與中國等其他各國進行再生能源產品貿易的大門,就算不會破壞人類面臨的這個機遇,美國也會讓已經艱苦奮斗很久的替代能源開發過程更加漫長。”
Finow機場可不認同這種論調,那里的德國工人并沒看出這座巨大的太陽能發電(文章來源本站)廠有什么好處。“從經濟效益方面來講,這座電廠對我們地區沒有影響。”該機場所有人之一表示,由于話題的敏感性,該人士拒絕署名。“安裝工作主要是東歐人在做,因此并未創造就業。”今年太陽能發電廠還將擴張,但Kobbe稱,“我對他們這次是否會用德國電池表示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