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月1日開始,在國內銷售的家用太陽能熱水器必須粘貼能效等級標識才能上市銷售。
近日獲悉,今年8月1日起生效的《家用太陽能熱水系統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將在結束為期一個月的磨合調整期后,于9月1日正式向普通消費市場全面鋪開。民眾今后在購買太陽能熱水器時將有更多的參考依據,可以根據對應的能效等級標識(能效等級由低到高分為紅、橙、黃、淡綠、深綠)來做出選擇。而同時,這也意味著高能耗的太陽能熱水器將被迫退出市場。
分析人士認為,《家用太陽能熱水系統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要求太陽能熱水器必須達到三級能效才能上市銷售,其初衷是對國內太陽能熱水器行業進行一次整頓規范,通過能效等級拉高行業門檻,從而終結太陽能熱水器行業長期存在的混戰局面,為國家進一步發展太陽能光熱產業掃清道路。
市場競爭亂象叢生強制標準撥亂反正
“能效標準的實施,預計將淘汰15%-20%的低效、低能太陽能產品,行業洗牌在所難免。”一位曾參與太陽能能效標準制定的專家告訴記者。
這一措施在不明就里的外人看來,其實頗有幾分可疑。一方面,太陽能隸屬于清潔能源,是近年來國家大力提倡發展的新能源產業重點;另一方面,通過能效標準強制淘汰15%-20%現有太陽能產品,政策力度空前,其中是否存在打擊面過寬之嫌?采訪中記者發現,業內人士幾乎眾口一詞地對該措施表示贊同,甚至有人用“期盼已久的飛躍”來形容即將生效的能效標識。
那么,眼下國內太陽能熱水器市場實際情形如何呢?
“整個太陽能熱水器市場已經做濫了,農村市場萎縮,城市居民又不買賬,消費者對于太陽能熱水器的市場認知不斷下降,從太陽能轉向電熱水器和燃氣熱水器的消費者在增多,這對于行業來說非常可怕。”皇明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久偉如此描述。
其實,太陽能熱水器從在國內誕生起,就已經埋下了質量隱患。據王久偉介紹,“一直以來,在國內上市銷售的太陽能熱水器并不需要單獨檢測,只要企業按照國家標準來生產,自主承諾保障產品質量就可以上市銷售”。因此,許多缺乏生產資質的企業往往采取山寨的方式,用市場上隨意購買的管路和配件對大公司產品加以粗糙模仿,沒有經過專業設計、制造和嚴格的檢測,更談不上專業的質量管控,由此導致管路漏水、凍堵等問題層出不窮。“至今,還有很多企業是作坊式生產,連正式的車間都沒有。”王久偉說。
長此以往,隨著市場競爭格局的惡化,企業又紛紛打價格戰,從原料上無限度削低成本,致使一大批質量較低的產品占領了市場。“一旦質量問題全面爆發,消費者從此將不再信任太陽能熱水器行業”。對于監管不嚴帶來的發展尷尬,王久偉表示了深深的擔憂。
據了解,作為太陽能熱水器行業的個強制性國家標準,《家用太陽能熱水系統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在2003版《家用太陽能熱水系統》標準的基礎上做了兩方面的調整、修訂,一是提高了太陽能熱水器的熱性能要求,以提高光熱轉換效能;二是增大了承壓式水箱的脈沖壓力。
為了達到能效等級要求,一些企業開始醞釀改進太陽能熱水器技術和工藝,采取保溫高壓發泡、調整配比、增大水箱、加厚保溫層、改進真空管等,有一些實力較強的企業還準備建立實驗室。“新國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太陽能熱水器質量的提升。”專家強調,“隨著《家用太陽能熱水系統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的全面實施,上述行業準入門檻低、行業標準不規范、企業規模化程度低,市場秩序混亂等一系列問題也將得到進一步解決和改善。”
- 上一頁
- 1
- 2
-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