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廣東鞋業面臨重重困境,訂單的大幅減少以及生產成本的增長成為廣大鞋企倍感頭疼的問題,而隨著7月的到來,行業更是迎來考驗的關鍵期。
“五一過后,市場突然就像感冒似的,消費出現急剎車,現在做鞋真的越來越困難。”在日前閉幕的第22屆廣州鞋類、皮革及工業設備展覽會(簡稱“廣州鞋展”)上,廣東英吉麗有限公司董事長韓寶生談到鞋業前景時坦言。有業內人士指出,未來四個月將是廣東鞋企的關鍵時刻,如果能成功熬過,則意味著大家愿意繼續堅守,否則有可能出現新一輪“倒閉潮”或“出走潮”。
氣候反常致壓力更重廣東鞋業在2007年經歷的倒閉潮,至今仍讓不少業內人士記憶猶新。據了解,2007年前三季度,廣東有大約近千家鞋廠及相關配套的企業,因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政策調整等因素或主動歇業倒閉,或被法院查封,或外遷其他地區另謀發展。僅東莞1000多家制鞋企業中就有200家-300家倒閉。
雖然自2009年,制鞋業出現逐步回暖,但是去年開始,廣東鞋企又陷入了重重困境。了解到,作為廣東制鞋業基地,去年1-10月,東莞鞋類出口額負增長15.9%;今年1-2月,東莞鞋類出口額負增長10.6%,居各大出口產品跌幅之首。
“我們公司以外銷為主,今年以來銷售下滑30%-40%。”金巴帝鞋業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健康表示,除了歐債危機持續、人民幣升值等原因外,全球氣候反常也是阻礙鞋出口增長的原因之一。“由于氣候反常,該冷的天氣不冷、該轉季時不轉季,導致零售商積壓了大量庫存,不敢隨意下訂單。”
除了訂單減少外,成本上漲也是廣東鞋企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廣東鞋業廠商會會長何貴玲表示,廣東鞋企超過70%以上都是以加工貿易方式組織生產、銷售,隨著土地資源、人工、原材料、能源、運輸、財務成本的增加,制鞋業中小企業利潤不斷下降。
“以人工成本上漲為頭疼。”韓寶生表示,一方面,制鞋業作為勞動密集型行業,即使實現了較高自動化,也難以擺脫對手工制作的依賴;另一方面,廣東鞋企與其他行業一樣,都面臨招工難的問題,現在3000元左右包吃包住也難以吸引工人進廠,但高出這個數企業就難以承受了。
7-9月可能成分水嶺
東莞鞋業此前已經多次出現“倒閉潮”,而與此同時,這里制鞋業的產業轉移現象也越來越明顯。
為了減輕成本壓力,部分企業進行梯度轉移,即將產能轉向勞動力更廉價、政府扶持政策更好的國內中西部地區,或者是越南、印度等國家。此外,還有部分企業的訂單從依賴外單部分轉向內單,為百麗、奧康等國內鞋企代工。
此外,有參加廣州鞋展的參展商表示,現在國內原材料價格飛漲,國外原材料價格反而更便宜。以生皮為例,從巴西、美國進口的價格就比國內價格便宜40%,而且東南亞國家人工成本較低,因此吸引了大量廠家遷移工廠。
李健康認為,未來四個月將是考驗廣東鞋企信心的時刻。